美艳教师

繁体版 简体版
美艳教师 > 火红年代: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> 第301章 又是一年端午时

第301章 又是一年端午时

“大爷爷最好了,贤贤喜欢大爷爷……”

“哈哈哈……”一家人见状乐了起来,她就是家里的开心果。

除了这些,小丫头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。她身上还佩戴着五彩缤纷的五彩粽子,兜里揣着用一个绫罗制成的小老虎。

这就是老京城过端午节另外一项习俗了,端午节给女孩们佩戴香包,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。

这个“五彩粽子”香包里面,是用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做成的。既可以当香包用,也可以预防疾病。

“五彩粽子”其实就是避邪物,内壳用硬纸叠成,大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,外面缠上五彩丝线,连成一串。

在过端午期间,京城里的大街小巷里就有卖的,不少家中少妇少女们也会纷纷自己个儿制作。

除了五彩粽子以外,还有的巧手的小媳妇或大姑娘们,用绫罗制成小老虎。

也有的人会缝制成樱桃、桑葚、茄子、豆角、芹椒、梨、柿、桔……把这些小型水果串起来,精致可爱。有立体的,有平面的,争奇斗胜。

在端午节这一天将其佩戴身上,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,又给节日增添祈福增寿的节日气象,还可以将此饰品赠给意中人,当作表示爱恋的情物。

另一个有意思的习俗就是,过端午这一天老京城人会习惯喝雄黄酒。

华夏古人有称五月为”恶月”之说,端午节不单是要饮雄黄酒,还要将酒“挥洒床帐间,以避虫毒。”

据说,端午节喝雄黄酒这个习俗也是很有“说道”的。

在“白蛇传”的故事里,就有一段,白娘子因为饮雄黄酒而现出真身的桥段。

因此,老京城人会认为蛇、蝎子等害虫可由雄黄酒破解。

但是,大人们能喝雄黄酒,小孩子们该怎么办呢?

我告诉你,那也有办法。

那就是,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们,大人会用毛笔蘸着雄黄酒,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个“王”字,像只威武的小老虎。

或在耳鼻、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,意在驱邪消毒防病,虫豸不叮。

有的家里还把菖蒲刻成“小人儿”、“小葫芦”等形状,挂在小孩子脖子上,以求吉利。

还有的人家用菖蒲根泡酒,以为喝了能健康长寿。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,民间方士称之为“水剑”,说它可“斩千邪”。

此外,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,贴葫芦花辟“五毒”。京城人喜欢葫芦,因为葫芦是“福禄”的谐音。

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,里面收进“五毒”图案,称为“葫芦花”,自农历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。

葫芦花据说能辟“五毒”,五月一日贴出,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,称为“扔灾”。

除贴葫芦花外,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“朱砂判儿”的,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“天师符”的,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。

据《燕京岁时记》中记载:“每至端阳,市肆间用尺幅黄纸,盖以朱印,或绘画天师、钟馗之像,或绘五毒符咒之形,悬而售之。都人士竞相购买,贴之中门,以避祟恶。”

京城老一辈的人常说“善正月,恶五月”。五月气候湿热,过去就有有请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邪的习俗。

…………

过端午最重要的一环,那就是吃粽子以及与粽子一起煮的鸡蛋了。

刘之野最喜欢吃,以这种方式煮的鸡蛋。如果,是敞开了吃,他一顿就能吃上二十多个。

刘家的粽子蒸好了,今年家里做的花样还不少;有南方人吃的糯米粽子,也有京城传统的粽子用江米、黄米、小枣做成,俗称“二米粽子”。

不过,“二米粽子”是要在端午节的头天里包好,第二天吃才够劲道。

“二米粽子”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做成的,做粽子的小红枣是以密云县产的最为地道。

除了吃粽子,过端午节吃食当然还少不了号称“京西第一味”的刘家庄樱桃。

这端午时节,樱桃正是大量上市的时节,自然成为了此时的鲜果品。

这时候,刘家庄除了有甜美喜人的樱桃之外,还有酸不叽儿的桑葚。

老京城人讲究端午节吃黑色的桑葚,你可别小瞧了这不起眼的水果。

黑桑葚性微寒,入心、肝、肾经,具有补血滋阴,生津止渴,润肠燥等功效,据说吃了之后还不会招蚊虫苍蝇。

另外,京城人还有一种传统端午节吃食,那就是吃“五毒饼”。

五毒饼是老京城人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,别的地方可没有这习俗。

其实,它就是玫瑰饼,将五毒(蛇、蜈蚣、蝎子、蜘蛛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